馮姓,百家姓中大姓,排在前30位以內,漢唐時期,馮氏繁衍,發源地陝西,發展到了現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地。馮姓得姓始祖是馮簡子,春秋時期鄭國大夫,鄭簡公封其於馮地,封邑馮地為姓,始為馮氏。不管起源如何,“馮姓”是德國貴族姓氏。

張是漢族姓氏之一,《百家姓》中排第24位。張姓是中國大陸第三大姓,有848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7.07%[1][2],張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2],為世界三個同姓人羣之一,是上海市第一大姓。

張姓起源於長姓,張字和長字戰國以前通假,“張”姓春秋之前,並不是寫作“張”,而是“長”。歷史上張姓有商朝西周初年方國“長國”和十六國政權之一“前涼”兩個政權,其中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隱山長子口墓是諸侯級南北兩個墓道中字型大墓,禮制,天子方鼎,諸侯圓鼎,而長子口大墓出土是方鼎,證明長國君主級別諸侯高[3],河東“解邑張城”(今山西運城臨猗縣西)。春秋時晉國是張姓發展歷史上地區,河東“解邑張城”是張姓聚集地和地,古張城今山西臨猗西黃河東岸。張氏世代事晉,晉滅後事韓。張老、張侯(即解張)是晉國大夫,張老後代韓國貴族張良成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解張一部分張姓後裔奉先祖,現張姓後人聚集於今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區洛陽村附近。

姓氏可以是獨一無二,可以是有很多使用人數。地區,有見姓氏。這是一個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部全國户籍人口2007年4月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中國大陸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7.25%;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6.83%。姓氏人口總數2000萬人以上姓有10個,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姓氏人口於2000萬人多於1000萬人姓氏有12個,是:徐、孫、馬、朱、胡、郭、何、、林、鄭、謝。位列前100名姓氏有:羅、梁、宋、唐、許、韓、馮、鄧、曹、彭、、蕭、田、董、袁、潘、於、蔣、蔡、餘、杜、葉、程、蘇、魏、呂、丁、任、沈、姚、盧、姜、崔、鍾、譚、陸、汪、範、金、石、廖、賈、夏、韋、付、方、、鄒、孟、熊、秦、邱、江、尹、薛、閆、段、雷、侯、龍、史、陶、黎、賀、顧、毛、郝、龔、邵、萬、錢、嚴、覃、武、戴、、孔、、湯。以上100個姓氏總人口佔全國人口84.77%。[1]

而同一省份,會因為民系而出現使用姓氏頻率差異,如在廣東,廣府人見姓氏有“梁”、“何”、“馮”、“鄧”,客家人見姓氏有“”、“鍾”、“羅”、“謝”,潮汕人見姓氏有“鄭”、“蔡”
、“許”、“莊”。[原創研究?]

姓氏北京有超過450個姓氏,但是廣東和福建,只有不到300個姓氏。如果結閤中國陸和台灣研究,結果可能有所不同。

中華民國內政部2016年6月30日户籍姓名登記資料統計,姓氏總數有1,503個[2]。其中前10大姓人口數佔總人口數52.77%,前100大姓人口數佔總人口數96.56%。宜蘭縣及雲林縣第一大姓為林姓外,其餘縣市陳姓第一大姓,全台灣有錢排名前十名蔡姓屬。

1951年間,人口社會學者陳紹馨博士,1956年台灣人口普查資料,進行一項關於台灣人口姓氏分佈研究調查[3]。其後楊緒賢先生前人研究成果及户政口卡資料,完成一部關於姓氏堂號方面專書,該書主要內容及編排順序,即採全台人口數前一百姓氏排名序,從此“台灣一百姓氏”概念與排序,確立並地被大眾接受。

截至2010年,漢族佔新加坡人口74.1%,而其他主要少數民族多數沒有使用家族姓氏傳統。所以新加坡見姓氏漢姓。以下2000年發佈官方數據漢姓羅馬字標註進行排列。[4]

韓國見姓氏前20名,2000年[6]

若來排話,前10位如下:

延伸閱讀…

馮姓_百度百科

馮姓有多少人口_馮姓起源及分佈

德國見姓氏前10名,1995年[9]

陽山縣西漢置縣,唐以前姓氏人口如何傳入無考。宋元兩代人口,僅知道新圩鄉巖口管理區鴉山湖村陳、謝兩姓於宋代從福建傳入,水口鎮風村何姓於元代從南海傳入。大部分姓氏人口是明清時期傳入繁衍,且多省內傳入,少數外省傳入。明清時期傳入姓氏人口主要有:

(一)粵東地區傳入。傳入多客籍,通用客家話。梅縣傳入有李、鄧、張、劉、楊、吳、馬姓,入籍於黎埠、鳳埠、七拱、新圩、杜步鄉鎮;興寧縣傳入有李、鄧、王、劉、吳、朱姓,入籍於坌、鳳埠鄉鎮;豐順縣遷來鳳埠入籍有鄧姓;從大埔縣遷入峯山口有梁姓;連平縣遷入鳳埠保平有王姓;惠陽縣傳入、楊、鍾、林、江姓,入籍於鳳埠鄉鎮;龍川縣傳入有鄒、黃、葉、唐、駱、袁、朱、邱、胡、徐、塗、李、歐、王、馮、江姓,入籍於七拱、太平、陽城、犁頭、坌、黎埠、鳳埠、石螺鄉鎮。

(二)珠江三角洲地區傳入。廣州遷入有李、鍾姓,入籍於太平、鳳埠鄉鎮;從南海縣遷入有梁、林、蘇姓,入籍於青蓮、水口、陽城、黎埠、坌鄉鎮;從三水縣遷入有蔡、陳、錢姓,入籍於鳳埠、水口鄉鎮;順德縣傳入有姓,入籍於杜步鄉山坪村。

(三)粵西地區傳入。懷集縣遷入有黃、龐、黎姓,入籍於楊梅、太平、秤架鄉鎮;四會縣傳入有李、唐姓,入籍於楊梅、太平、新圩、杜步、龍埠、陽城鄉鎮;廣寧縣傳入有伍、楊、王、謝、江姓,入籍於太平、鳳埠、坌、崀、楊梅鄉鎮。

延伸閱讀…

馮姓是如何起源的?姓馮的有多少人口分佈在哪?

現在姓馮的人有多少

(四)粵北地區傳入。從英德縣傳入有陳、黎、成、、、朱、黃、梁、何、伍等姓,入籍於杜步、七拱、水口、陽城、江英、黎埠、小江、東山、坌、嶺背、秤架鄉鎮;新豐縣傳入有邱、胡、陳、張、劉、葉、羅姓,入籍於新圩、杜步、秤架、水口、黎埠鄉鎮;從縣遷來楊梅鄉根竹村入籍有李姓;佛岡縣遷來水口鎮入籍有姓;從翁源縣遷來杜步鄉會眾崗村入籍有張姓;從始興縣遷來鳳埠鎮保平村入籍張姓;從南雄縣傳入有胡、鄧、羅、莫等姓,入籍杜步、七拱、坌鄉鎮;樂昌縣遷來新圩鄉入籍有鄧姓;從乳源縣傳入有何、鄧、鄒、鍾、林姓,入籍於鳳埠、坌、秤架、小江鄉鎮;連縣遷來崀鄉入籍有馬姓;連南縣遷來鳳埠鎮保平村入籍有謝姓。

(五)外省傳入。江蘇省南京市傳入有馮、毛姓,於籍於太平鎮。從福建省傳入姓氏多,其中入籍於新圩鄉三所村葉、沈、陳、鄧、張、馮、黎、羅、蘇、孔、姓,福建上杭縣珠璣巷遷來。另福建其他地方遷來入籍有秤架鄉下塘村李姓、秤架鄉坳村鍾姓、秤架鄉東坑村鄧姓、坌鄉雷村林姓。從江西省傳入有歐陽、謝姓,入籍於通儒鄉登桂山、杜步鄉石溪村。從四川省遷來鳳埠鎮鳳山村入籍有楊姓。從湖南省遷來水口鎮湟池村入籍有胡姓和陽城鎮車路村入籍歐姓。

各種姓氏傳入陽山後,朝代更替而播遷,人口繁衍。全縣人口從明崇禎十五年(1642)6364人,發展到1995年48.26萬人。這353年中,人口增長了74.8倍,每年增加1349人。有姓氏不僅波及縣內各鄉鎮,而且傳去鄰縣、鄰省。如南京遷入太平鎮牛鼻巖村毛仲舉,有一子清移居該鎮毛崀村,有一子信移居該鎮錢塘村,信玄孫默政傳生九子,其中有八個外遷,遷於縣內有犁頭鄉中心村、水口鎮湟池村、陽城鎮畔水村及石坑河邊寨村、小江鎮婆廟村,遷往外地有縣王田村、廣州市底水村以及廣西賀縣龜墩村,梁東禎、梁東祥兩兄弟於明天啓崇禎年間陽山遷陽春縣河  鎮石窟管理區三窿村,傳至17代,共有五、六百人,且保留陽山話方言。

縣境主要漢族聚居區,有少許瑤族少數民族居住。漢族居住各鄉鎮,瑤族主要居住秤架鄉,其他少數民族參加工作而散居工作單位。

、清及民國時期,縣內人口民族構成無考。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縣普查人口287093人,漢族人口285994人,佔普查人口99.62%,少數民族人口1099人(瑤族1061人,回族12人,壯族22人,白族1人,黎族3人),佔普查人口0.38%,其中瑤族佔普查人口0.37%。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縣普查人口405886人,漢族404044人,佔普查人口99.55%,少數民族1842人(瑤族1759人,回族、白族各22人,壯族21人,彝族5人,朝鮮族、傈僳族各4人,黎族2人,苗族、滿族、侗族各1人),佔普查人口0.45%,其中瑤族佔0.43%。隨後,貫徹國家民族政策,對符合條件可以改民族成分,少數民族人口增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縣普查人口450308人,漢族447386人,佔普查人口99.35%,少數民族2919人(瑤族2806人,壯族82人,回族15人,苗族4人,白族、滿族、黎族、蒙古族、土家族各3人),佔普查人口0.65%,其中瑤族佔0.62%。

陽山縣境內使用方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陽山白話(本地話),屬粵語範疇。使用者佔縣總人口55%;一種是客家話,使用者佔縣總人口35%。此外,還零星分佈着瑤話、惠州白話、星子話、胡廣話方言點,使用人口佔縣總人口10%。縣城某些大集鎮同時兼用廣州白話和帶地方口音普通話。相比較而言,陽山白話全縣影響,客家方言區、瑤語區居民進城能操縣城白話,境內普遍存在雙語雙方言兼用現象。

相關文章